新闻中心
在腰封之外,轻型纸又是一个出版业内人士和部分读者之间有严重分歧的话题。
倒组”里,常常会看到用户发帖吐槽轻型纸,甚至有人专门开了一个“轻型纸踩雷贴”,列举了诸多采用轻型纸印制的图书。在他们眼中,轻型纸手感粗糙,颜色暗淡,不耐保存,最大的问题是会随时间而泛黄。而喜好使用轻型纸的编辑们在努力为“轻型纸”正名。不久之前,理想国外国文学馆主编雷韵就在微博上苦口婆心地科普:《传家之物》等书采用
的是瑞典进口60克/70克轻型书纸,既柔韧又轻巧还环保,很厚一本也不压手,阅读体验好,跟回收废纸浆生产的平价轻型纸不是一回事,它不是“垃圾纸”。轻型纸在普通读者中也有大量的拥趸,他们喜欢它的轻便易携带,“摊平方便,有种不会与手指力量抗衡的温柔”,而纸张随时间而发黄,也被视为岁月留下的痕迹,让人倍感亲切。只是这部分读者的声音,并没有讨伐轻型纸群体的声音响亮。
其实,编辑与读者之间对于轻型纸的认知差异,除了专业相关知识的不对等之外,也与长久以来累积在轻型纸身上的偏见密不可分。更何况,20多年来,从进口轻型纸到国产轻型纸,轻型纸也早已出现了数次分化、迭代,不能一概而论。
中信出版集团印装研发及体系管理主管龚臣,梳理了轻型纸在国内出版业的采用历程,探询了“轻型纸=廉价”这种偏见是怎么样产生的,解释了为什么近年来慢慢的变多出版社开始采用新型轻型纸。
东西方对于轻型纸有着较大的认知差异。很多西方出版的文字类书籍用轻型纸作为内文用纸。而东方,从中国到日韩,更受读者欢迎的内文载体是平滑度更高的胶版纸、纯质纸。轻型纸在中国读者的眼中确实有廉价的印象。
从大众认知角度去分析,不难理解。国内读者最初接触轻型纸大约在90年代末,2003年前后,盗版图书市场被一种叫做“蒙肯纸”的内文材料充斥。这种纸的特点是——便宜、显厚,很适合内容不多时充厚度使用。
一张60克的纸,松厚度系数是1.8,那么其厚度为60*1.8=108μm/张;
一张80克的纸,松厚度系数是1.3,那么其厚度为80*1.3=104μm/张;
一张128克的纸,松厚度系数是0.8,那么其厚度为128*0.8=102.4μm/张。
举例的三种纸分别是,松厚度在1.45-2.2之间的轻型纸;松厚度1.2-1.35之间的纯质纸、胶版纸;松厚度约为0.8的铜版纸,常见的几大类纸都在这里了。
继续计算,1mm=1000μm,如果要达到一本书正常的书背(脊)厚度,轻型纸的用纸重量显然会少。假设这些纸吨价相同,重量越低,一本书的用纸成本也就越低。对吧?用轻型纸就为了便宜。
对吗?我们先来看一下“蒙肯纸”的来源。我想表达的是:这种纸不是为了廉价而生,而是出版方和读者对这张纸的理解产生了偏差。
资深出版从业者都会知道这种叫“蒙肯”的纸,其实是一家来自瑞典名叫——蒙肯戴尔(Munkdkal)的纸张制造商,生产的轻型纸。此公司生产的轻型纸较早成规模引入中国市场。舶来后便使用品牌名称对其称呼。
随着普遍的使用,蒙肯纸的名字蔓延开来。蒙肯纸(这里去掉了引号)的特点是——柔软、轻便且显厚。在那时作为舶来品,显然不便宜。
作为读者通常会评价内容、作者、品质(消费体验和阅读体验)、价格。近些年其实价格在排序中有所变化,更多读者更在意内容和阅读体验了。
我们换位思考,出版机构在内容和作者都已确定的情况下,更需要一张便宜且显厚的纸张解决成本和利润的问题。
在那个时期,也就是2003年前后,国产“蒙肯纸”孕育而生。出于对成本的追求,柔软的特性基本被造纸原料成本的变化所淹没——用“刺儿头”一样的短纤维来提高松厚度,再通过施胶解决浆料之间的链接。这样就出现了版的伪“蒙肯”。随着普遍的使用,缺少了柔软光环的“蒙肯纸”,初次被扣上了廉价的帽子。
曾几何时,出版公司如雨后春笋,利润成了部分出版机构的唯一目标。当出版机构一味逐利,忘记初心时,其目标必定是利润、利润、利润。价格厮杀,结果就是连兵器都缺斤短两,粮草供应也难保障。出版机构对于内容多不敢松懈,此时继续节流的方式是再给材料扒层皮。
俗话说,买的没有卖的精,您压价,制造商不敢拒绝,只能从质量上再给您点“颜色”。
纸张材料成本里一是浆料,二是填料。当浆料已经廉价,只能再来降低填料成本。于是轻型纸的透印、掉渣、掉粉现象便成普遍。那个年代假烟、假酒,假货横行。纵观历史,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国歌、国旗,各个发达国家也有初级阶段的假货横行。就在这一段时期,“蒙肯纸”的名字被淡忘,轻型纸的名声被读者定义。
那时提到小商品批发商业市场,第一感觉假冒伪劣;提到路边的苍蝇小馆,第一感觉脏乱差;提到深藏小巷的作坊,第一感觉小本经营。当然也加上,提到轻型纸,就是劣质,掉渣、掉粉、一摸一手墨,这都是读书人的线 新轻型时代
如今,假冒已并不伪劣,苍蝇馆子变成了纯粹食客的向往,作坊成为了工匠精神的代表。慢慢的变多出版机构开始对阅读体验执著追求。
敏锐的纸商,智商、情商、财商出类拔萃,怎一个精明了得,怎会执迷不悟呢?由于铜版纸的工业感、胶版纸的惨白和锋利,轻型纸的柔和与轻便再次浮现,成为其显著优点。随之而来,通过改变纸张翻阅时的丝向,帮助整本书完全展开,翻书时不必再生压硬掰。
这个概念正是从电子阅读普及后,由我敬重的王彩萍老师将此概念及解决方案引入国内出版业的,我希望称这个由她引领的时代为新轻型时代。
新轻型时代,是继蒙肯后又一次舶来品的胜利,更是一次在电子阅读时代对材质升级迫切需求的爆发。我在中提到,纸张品种的升级大约8-10年一次。这些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经历一次又一次,一年又一年产品和市场的检验,日渐完善。
如果没有记错,新轻型时代已经有6-7年的光景。进口轻型带来的阅读升级已经逐渐被国产轻型替代,甚至日渐超越。
有些细节假以时日再做分享,届时还有更好的消息带给大家。如果按我总结8-10年的纸张升级周期,国产轻型有些已经展露头角,有些指日可待。其实大家需要扬弃固有思维,从实际的需求出发来看待内容载体,它们依次为:健康、承载、舒适、轻便。这里的顺序我继续卖关子,与那些假以时日的分享一并抛出。
本想例举各种纸的优势,但是觉得不能因为写轻型就一通乱比,只是偏重不同,不能损人利己。
新轻型时代是图书出版行业的一次消费升级,出版机构在更多地为读者争取阅读体验,从一本书的策划就开始,被要求纸张顺纹和柔软、轻便。从材料订单就开始考虑造纸设备的型号与幅面,计算纸张横幅的裁切尺寸。对纸张的松厚度,平滑度、表面强度、遮蔽度、拉力、色相、白度,挺度、横纵比、两面差等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指标要求。
随着国家对纸厂环保、规模的要求慢慢的升高,纸厂也在一次次涅槃。不再简单粗暴地追求低价竞争,而是抱团取暖,争取更合理的利润空间。在这样的前提下,源头的利润得到了保护,制造商停止恶性竞争,转而开始PK质量,读者从中会得到更多实惠。
从单纯内容承载和阅读舒适的角度去寻找一种材料,轻型纸是不错的选择。见过一些国外的纸张样本,轻型纸会被称为厚身小说纸,纸张的颜色用Cream、Frost等美好的名称描述。
但说得再好,轻型纸对于东方人都有这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。那便是它的平滑度。
这个指标随着纸张松厚度系数的提高而明显降低,所以粗糙的表面成了轻型纸的硬伤。用术语衡量纸张的平滑度,铜版纸的平滑度通常≥100s;胶版纸、纯质纸通常≥30s;轻型纸则在15s上下浮动。轻型纸上粗糙的表面肌理就是这一条条的鸿沟。
正如人类对烧烤的喜爱,源自于人类基因中吃到的第一口熟肉;对触感的认知,源自儿时对母亲肌肤的感受。
东方人细腻的皮肤质感影响了对纸张触觉的认识,相较之下轻型纸粗大的“毛孔”降低了东方人触摸的熟悉感,这是一种源于基因的认同差异。
依据您的内容,用材料加持印件情绪,匹配成本,便于阅读,避免性能过剩,适合的才是最好的。
平台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